2012年MBA考试写作真题及解析

2024-11-27

四、写作:第5657小题,共65分。其中论证有效性分析30分,论说文35分。请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56.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30)

地球的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关注的热点,这一问题看似复杂,其实简单,只要我们运用科学原理,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去对待,也许就会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颠覆了人类关于宇宙和自然的尝试性观念,不管是狭义相对论还是广义的相对论,都揭示了宇宙间事物运动中的普遍存在的相对性。

既然宇宙间万物的运动是相对的,那么我们观察问题时也应该采用相对的方法,如变换视角等等。

例如我们变换视角去看一些问题,也许会得到和一般常识完全不同的观点,例如,我们称之为灾害的那些自然现象,包括海啸、台风、暴风等等,其实也是大自然本身的一般现象而已,从大自然的视角来看,无所谓灾害不灾害,只是当它损害了人类利益,危及了人类生存的时候,从人类的视角来看,我们才称之为灾害。

就如再变换一下视角,从一个更广泛的范围来看,我们人类自己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既然我们祖先是类人猿,而类人猿正像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扬子鳄乃至银杏、水杉等一样,是整个自然生态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为什么我们自己就不是了呢?

由此可见,人类的问题就是大自然的问题,即使人类在某一时期部分地改变了气候,但仍然是整个大自然系统中的一个自然问题,自然问题自然会解决,人类不必过多干预。

主题:运用爱因斯坦相对论去对待气候问题,可以找到其问题,指出自然的问题自然会解决,人类不必过多干预。

(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支持结论,论据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等。)

57.论说文: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35)

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熊十力先生在《十力语要》(卷一)中说:“吾国学人,总好追逐风力,一时之所尚,则群起而趋其途,如海上逐臭之夫,莫名所以,曾无刹那,风气或变,而逐臭者复如故。此等逐臭之习,有两大病:一,个人无牢固与永久不改职业,遇事无从深入,徒养成浮动性;二,大家共趋于世所矜尚之途,致其余千途万途,一切废弃,无人过问。此二大病,都是中国学人死症。”

答案

四、写作文章中的引号使用均不规范56.【存在逻辑问题提示】

本题干论证中存在以下一些逻辑错漏,供参考:

(1)该论证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颠覆了人类关于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这缺乏必要的依据,未免言过其实,过于绝对化。相对论是从物理学角度对世界的新解释,加深了人们对时空的认识,并不是对过往理论的完全颠覆,只是一种发展、创新和补充。

(2)该论证认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宇宙间事物运动中的普遍存在的相对性”,这恐怕有些绝对化。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主要应用于高速运动的物体和微观领域,作为经典物理学的补充,并不适用于解答所有物理问题,也很难说万物间的运动都是相对的。

(3)该论证说,“可以运用科学原理解决复杂的地球气候变化问题”,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是其中的一种,并不必然代表相对论是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运用爱因斯坦相对论去对待气候变化问题并不一定可行。这里将相对论与科学原理等同起来,未免有以偏概全之嫌,难以让人信服。

(4)该论证说,“宇宙间万物的运动是相对的,那么我们观察问题时也应该采用相对的方法”,这里的“相对”,一个是科学原理,一个是看问题的方法,不是涵义等同的概念,恐怕存在混淆概念之嫌。

(5)该论证说“人类的问题就是大自然的问题”,人类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但人类的问题未必都是自然的问题,它要比自然的问题更复杂,而有的灾害也并非都是大自然本身的一般现象。这恐怕有点轻率概括,过于绝对了。再说,由人也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也不足以得出不必干预自然、让其自然解决的结论。

(6)该论证认为,“类人猿正像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扬子鳄乃至银杏、水杉等一样,是整个自然生态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人类自己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这里显然将“人类”与“人类祖先”的概念混淆了,存在着类比不当的问题。

(7)该论证说,“人类的问题就是大自然的问题,自然问题自然会解决”,这种推理太过牵强,缺少表明的数据,是一种主观臆断。虽然自然本身具有一定的自我治愈能力,但这是局限于一定程度内的;由人类不当行为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如果超出了自然所能承受的范围,都是大自然无法自我解决、自我愈合的。

(8)该论证认为,“自然问题自然会解决,人类不必过多干预”,这种推导是不可靠的,也是不切实际的。人类的问题不都是自然的问题,还有社会的问题。作为物理学原理的相对论主要从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它能否推广至社会科学范畴,成为人们广泛采用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仍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撑和事实证明。实际上,不管是自然的问题还是社会的问题,其解决,还是要借助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认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对某些自然问题加以疏导,使其更有利于人类。

【参考范文】

人类果真不必干预自然问题吗

题干论证根据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认识,得出了“人类的问题就是大自然的问题,自然的问题自然会解决,人类不必过多干预”的结论。这一结论存在着诸多认识上的错误,缺乏有力的论据,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该论证以偏概全。该论证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宇宙间事物运动中的普遍存在的相对性”,这恐怕有些绝对化了。该论证忘记了相对论主要应用于高速运动的物体和微观领域,作为经典物理学的一种发展、创新和补充,并不适用于解答所有物理问题,也很难说万物间的运动都是相对的。

其次,该论证概念不清。该论证认为“宇宙间万物的运动是相对的,那么我们观察问题时也应该采用相对的方法”。该论证忽视了这里的两个“相对”,一个是科学原理,一个是看问题的方法,内涵应不是等同的。

第三,该论证论据不足。该论证说“人类的问题就是大自然的问题,自然问题自然会解决,人类不必过多干预”,这种推理未免太过牵强。该论证只知道自然本身具有一定的自我治愈能力,但忽视了这是局限于一定程度内的;由人类不当行为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如果超出了自然所能承受的范围,都是大自然无法自我解决和自我愈合的。人类的问题不都是自然的问题,还有社会的问题,其解决,还是要通过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认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加以疏导去解决。

此外,该论证还存在类比不当等问题,这里就不再分析了。

总之,该论证存在上述诸多逻辑问题,其论断缺乏有力的依据,由此得出的结论难以令人信服,是一个无效的论证。

【参考范文简评】

本文行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首尾完整;语言流畅,无错别字,标点正确。是篇不错的应试佳作。

引论部分,梳理题干推理结构准确,逻辑错漏提得概括清楚,否定质疑,态度鲜明。

本论部分,用以偏概全、概念不清和论据不足三个分论点,对其逻辑问题展开分析,定性、依据、析因、质疑四步环环相扣;尤其第三步析因,分析清楚,论述有力,逻辑性强。最后还提示了其余错漏,反映出考生对该论证存在的逻辑问题认识透彻。

结论部分,收束简洁,提出质疑,态度鲜明。

本文尤其可取的是:行文中使用了确保客观性的特殊化语言模式,使语气和缓,避免了主观性和绝对化的缺陷。无愧于一类文。

57.【审题立意提示】

本题所供材料不难理解,有现象有分析,可引出多种立意。关键是领悟题干的暗示倾向,题干虽没有明说,实际上,是要考生写批判性的文章,当然也可从正面写应该怎样做。

所以,本题可从以下一些方面立意:(1)从盲目逐风谈起;(2)盲从“逐臭”不可取;(3)要有自己的信仰;(4)要有自己的主见;(5)要有自己的追求;(6)要有自己的特点;(7)要有自己的立场和原则;(8)跟风使人浅薄;(9)目标专一才有成就;(10)要有自己的思想;(11)脚踏实地做好自己;(12)静下心来做学问;(13)要做一个敢于创新的人;(14)不做“逐臭”之夫;(15)不随波逐流;(16)谈学习与鉴别;(17)取其精华、弃其糟粕;(18)盲从扼杀创新精神和创造力;(19)有创新才有前途,等等。

总之,本题可写的立意很多,有大有小。总之,须选取自己认识最深刻的、有论据能把握的来写。只要借助经典的事例,讲出深刻的道理,就是好文章。

【参考范文】

盲目从众逐风,其害大矣。

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熊十力先生曾痛切地批评吾国学人,总好追风,一时之所尚,则群起而趋,莫名所以;不久,风气一变,则又复逐之如故;并且指出此等逐臭恶习,养成了国人业无恒定,事不深入的浮动之性,此乃中国学人的死症。

在这里,十力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吾国学人的痼疾,从而告诫我们:要有独立的见解,不能一味地从众逐风,盲目从众逐风其害大矣!其痛切之情溢于言表。

盲目逐风,一害,使人失去独立的见解和奋斗的目标。追风者,往往是什么东西一出现,就不问青红皂白,不问来龙去脉,不问所以然,便一哄而起,从众而行。这种人没有自己的信仰,缺乏独立的思想,更无明确的奋斗目标。他们只会人云亦云,如水上萍,墙头草,久之,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思想窒息。如此,小则丧失掉个人的生机与前途,大则阻碍集体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因此,盲目逐风从众要不得,无论是个人、集体还是国家,都要有自己的思想和认识,要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并朝着目标不断前进。中国共产党人就是这样,没有完全照搬马克思主义,没有盲从国际共产主义联盟的指令,而是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奋斗的目标,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才取得了全国的解放和今天的成就。所以,保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奋斗的目标,是十分重要的。

盲目逐风,二害,扼杀了人们的创造性和创新力。一直以来,我国很多做学问的人都有跟风赶“时尚”的嗜好,看到有人在某个领域做出一点成就,就蜂拥而上、扎堆研究,一时间关于该话题的论文满天飞;等一段时间过去了,有人手里的“急就篇”论文还未发表,却倏忽发现又有新话题出现,于是把手头的稿子扔掉,又去赶写新的论文了。这看起来学术很繁荣,却是实实在在的造假,论文虽多,却没有一篇有创见,拿得出手。究其根源,他们不是在做学问,而是在追虚名,逐实利。一个人把治学当成生意来做,必会好动无恒,盲目逐风,哪里还会有创造性和创新力。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只有淡泊名利,有理想的人,才不会被不良风气所腐蚀,才不去随波逐流,而是踏踏实实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去创造自己的事业。司马迁没有完全照搬前人历史传记的模式,而是在其基础上不断创新,创造了自己的纪传体的新模式,最终完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历史著作;邓小平没有完全跟风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而是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最终实现了中国的繁荣昌盛。

盲目逐风,三害,使人变得庸俗浅薄而终生一事无成。事实告诉我们,人但凡想要做出一项成就,非得花大心思、下大苦功、花上五年十年乃至数十年不可,甚至还会面临更多的困境和冷遇,也许要尝尽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司马迁写《史记》,在忍受宫刑的巨大屈辱中,花了十八年才完成;歌德的经典之作《浮士德》更是横跨其写作生涯的全部。许多有成就的大师的故事都告诉人们,没有踏踏实实做学问的态度,没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是写不出有深度的作品的,因为思想需要沉淀,作品需要磨练,浮躁跟风式的态度连大师的皮毛都摸不到。而今逐风者一般都缺乏远大而坚定的目标,面对纷纷扰扰的名利,既耐不得寂寞,又经不住诱惑,其所谓做学问,或为迎合他人口味,或为哗众取宠,不过是游戏人生,为追名逐利做秀而已,哪里是真做。如此态度做学问,如何能成为大师?

总之,人生应该有自己的思想主见和方向目标,并为之坚持不懈地奋斗,做一个敢于创造,乐于创新的人;而不能盲目从众逐风,致使虚度自己的年华而遗恨终生。

历史是公正的,那些喧嚣的逐风者终将随风逝去,而那些真正做学问的大师则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

【参考范文简评】

这是一篇典型的新八股结构的佳作。全文三部分八段,结构严谨完整,行文条理清晰,语言流畅,标点正确。

引论部分两段,一段概括题干材料,二段亮明观点,简练明确。

本论部分四段,先用三个段落对盲目逐风的危害进行分析论证,并指出正确的做法。再用一段联系实际,仅作概括提示,引发读者去联想,词省而意丰。

结论部分二段,一段总结全文,对论点作进一步强调。二段以对比盲目逐风与真心治学者的不同结局作结,以警醒人们,余味无穷。

本文虽是“批驳型”的论文,但批中有立。行文中作者将二者结合起来,或举例或引言或析理,论证有力,剖析透彻,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观点鲜明。尤其是,以排比的格式,引出三个分论点,造成论辩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故不愧为一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