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苑简介 网上报名 免费视听 学苑图书 全国分校

学苑教育
   学苑中心 > 管理类联考 > 最新热点 > 正文
EMBA统考新政颁布后谁家欢喜谁家愁?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2016-7-27 13:40:02  点击数:887

  3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从2017年起,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统一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考生参加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由教育部划定统一的分数线并向社会公布,培养院校按照国家统一招生政策自主录取。

  一年前曾征求高校意见

  作为EMBA的办学方,王志(化名)对《意见》的出台感觉惊讶:“此前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已经据理力争很久了,还是这结果。”

  而教育部则有更深层次的考量,它表示,此次《意见》出台,主要是针对部分院校办学定位不准、办学思想不够端正、办学行为有失规范等乱象。《意见》还明确杜绝“培训班”式、“放羊”式的培养方式,杜绝不上课或达不到规定课时而获得学位的现象;严禁降低标准授予学位学历、“花钱买学位”等行为,严肃查处教学评价中的权力寻租和不正之风。

  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则认为,将现行的各校自主招生改为全国统考的招生方式,不仅规范了招生纪律、合理定价、教学管理等办学细节,还极有可能提升EMBA的含金量,“跟之前的高价混学位相比,含金量无疑是增加了。”

  据新华社消息,教育部负责人表示,文件起草历时近一年,重在推动EMBA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和促进改革发展。2015年初,各大开办EMBA项目的高校均收到了教育部《意见》的征求意见稿。时代周报记者看到,在这份征求意见稿中,教育部拟定了两份EMBA招生改革方案:方案一是与最终意见稿相同的“统考”;方案二则对现存的自主招生方式进行规范和限制:“各培养单位每年招收……规模不得超过100人……各培养单位须按照考试大纲统一命题……每年……入学考试不得超过2次”。和方案一相比,方案二保留了高校EMBA自主招生的权力。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助理、EMBA项目主任欧阳良宜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2015年3月份,北大汇丰曾汇总了北大3个商学院对招生改革的意见,并以书面形式提交给了教育部。除了积极以书面形式向教育部表达意见、通过全国MBA教育委员会进行沟通外,各大商学院也曾与教育部进行了数次直接沟通。

  EMBA目前的遭遇,2008年时MBA也曾经历过。

  2008年,本由高校自主招生的MBA项目,被教育部改为全国统考。“结果,2008年,所有MBA都在搞提前面试。上海交大一这样做,从清华、北大到其他985院校,迅速地全部跟进。商学院发现,只要搞提前面试,MBA的招生权就又重新回到了自己手上。”欧阳良宜据此预期,EMBA接下来亦出现提前面试。

  一线商学院担忧招生质量

  全国统考新政出台后,有人担心这可能会成为压垮某些高校EMBA项目的最后一根稻草。“现在整个EMBA的招生,从数量和质量上来说都是往下降的”。作为一个对国内EMBA发展史非常了解的业内人士张诗华给出了具体数据:长江商学院原先招生的淘汰比例大概在7∶1,现在基本上维持在4∶1左右,“再到下面的学校,基本上没有淘汰的了,即使像清华、北大,现在的淘汰比例也就1.5∶1”。

  如此趋势下,统考政策出台,张诗华预计:“EMBA项目可能会死掉一批。现在已经有一批是半死不活的了,比如像四川大学,像广西大学,本身招生已经很艰难。”

  王志所在的商学院地处东部沿海,在这段海岸线上,从江浙沪到福建、广东,大量的“创一代”民营企业家学历不高、应试能力有限,他们是商学院EMBA的重要生源。王志说,中国有天赋的企业家很多,但是基本都是白手起家或者非管理专业出身,企业做大了,想要学习现代的管理方法,巨大的需求客观存在。

  王志表示,EMBA招的就是董事长、总裁和总经理,只有他们才能付得起高昂的学费,学院也才有足够的经费、请得起世界一流的教授。“如果统考,能考得好的就是小年轻、部门经理,这种学霸型的能考上。真正的民营企业家特别是很多一代的、学历不是很高的民营企业家,根本考不进。”

  在张诗华看来,《意见》的出台将引起EMBA考生数量的“报复性增长”:“至少已经有三个学校EMBA中心的主任这样讲过,但这是以透支未来生源为代价的,之后可能会断崖式下跌。”

  面对新政策,部分一线商学院担心的不是招生数量,而是质量。

  北大汇丰身处深圳,按照教育部和北大的规定,每年春、秋季两个班一共只能招收100名EMBA学员,过往申请人数总是爆满—欧阳良宜担心的是此后的学员质量和构成:民营企业家们可能会大幅度减少,代之以高管为主。“此前招收的企业家学员多在40岁以上,他们实在没有时间和精力准备考试。”

  《意见》出台后,王志向时代周报记者展示的微信朋友圈中,有老学员在此帖留言:“我就没要那个戳(文凭)。”留言的是某中部城市的银行董事长,已从EMBA结业。

  十年前就读于中山大学管理学院EMBA的广东中泰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高旭华,表示他念EMBA的目的是“想看看能否接触更多的一些企业家、教授,受点启发、充充电”,高旭华回忆,当时同班同学“有十来个都没答辩。自己做企业,学历就看得比较淡,不拿学位也没关系,学到该用的东西就行了。政府官员好像反而都拿了,不拿了回去不太好交代。”

  王志表示,很多EMBA学员并不看重文凭。“对于民营企业家来说,学到点东西,他们就很满意了。”王志说。一家知名商学院副院长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实事求是地说,国内的商学院这两年发展很快,体制内商学院的老师们都非常努力。我们只能更加认真地把事情做好。”

  高旭华认为应试考试不适合EMBA学员的选拔。“经商有时候需要天赋,有时生意做得很好的,不一定学习成绩好;学习成绩很好,不一定适合经商—一个好的经营者不一定是教授教得出来的。”

  这一点得到了一位知名商学院的管理者的肯定:“有些能力,比如领导能力、决策能力、承担风险的能力,在重压下坚韧不拔的能力,是教不出来、培养不出来的。”

  中式EMBA与政商关系

  在新政出台之前,中国EMBA经历过一场长达12年的野蛮生长。

  2002年,EMBA启动初期,教育部对招生院校实行总量控制,要求北大、人大、清华、复旦等10所院校,每校EMBA年招生规模不超过300人;其他的第一批招生院校包括中山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京大学等20所院校,每年招生规模不超过100人。

  随后的三四年里,中国的EMBA教育获得了井喷式的发展,各校的招生名额开始突破限制。

  200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将第一批院校前十名高校EMBA招生名额放宽至400名,其他第一批招生院校放宽至200名。同时又审批了32所高校从2009年开始招生,名额限制在100名。

  至此,EMBA在中国的行情年年见涨。2002年秋季班,国内几大排名靠前的EMBA的收费,基本在20万元左右,收费最高的长江商学院和清华经管学院,也只有25万元。到了2012年秋季班,以上EMBA项目的收费,全都超过了50万元。其中长江商学院涨幅最大,达到了65.8万元,是十年前的2.6倍。

  在EMBA市场相对成熟的西方国家,学费的高低与报名的需求之间,通常呈现反向关系:学费上涨抑制报名需求。但在中国,EMBA报名的需求与学费之间则呈现出一种同步上扬的趋势。2009年,金融危机阴云密布,EMBA学费逆势上扬。那一年,长江商学院的学费上涨比例高达35%,排名靠前的EMBA项目,报名的增长率均超过50%。

  2014年7月,有关条例出台:中组部、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发文,严禁领导干部参加高收费培训项目,此后各高校商学院迎来EMBA退学潮。

  2015年3月,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发表文章指出,EMBA这类致力于培养“高级管理人员”的项目,近年来沾染了一些非正常的政商关系。这样的培训,已经异化为结交人脉的俱乐部、利益资源的集散地、官商勾结的名利场。某种程度上也是勾肩搭背的典型,是公私不分的样板。

  “结交人脉的俱乐部、政商勾结的平台”正是中国EMBA最为外界诟病之处。

  据《中国新闻周刊》统计,官员在EMBA学员中所占的平均比例为5%-10%,但各校之间相差很大。其中,以官员资源见长的中国人民大学,有一年公布的比例竟然高达26.3%。另外,北大光华为12%,长江商学院11%,上海交大安泰学院为4%。而在厦门大学公布的20位EMBA优秀校友中,政府官员占了4位,占比20%。

  对于“结交人脉的俱乐部、政商勾结的平台”的指责,高旭华的理解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EMBA有同学会进行合作,本科同学间也一样会进行合作,还是大家的底线和原则问题,跟读EMBA没什么必然关系。”

  这和曾执教于多所商学院的学者雪珥的观点相近。雪珥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商勾结”的重点在于“勾结”,而不在于场所。同时,在官员角色“企业家化”的实际情况下,接受工商管理教育,实际上对官员帮助巨大。“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中,经济发展是党政干部尤其是地方主政官员的头号大事,其工作与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十分相似。这种官员的“企业家化”,先不去评价是否好,但不可否认是多年的现实情况。中国的官员曾经蜂拥就读EMBA,‘变味’的是学费的来源上。这与EMBA本身无关。”

  我要报名
姓  名: E-mail:
电  话: 如何知道我们:
预约课程:  免费赠送管理类联考英语词汇课程
 免费预约管理类联考MBA、MPA、MPACC基础班试听公开课
 免费预约MBA提前面试备考讲座
备注信息:
学苑保过班
地址:北京海淀区知春路111号理想大厦1108室 邮编:100086 传真:010-62511251
版权所有:北京学苑科技开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