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提与结论之间有本质联系
若题干的前提与结论之间有明显的跳跃,那么,这个段落推理成立所隐含的一个假设是前提的讨论对象与结论的讨论对象是有本质联系的,这就是所谓的“搭桥”。请体会如下推理:“科学是真理,因此,科学是不怕批评的。”
我们发现前提的探讨对象是“真理”,而结论的探讨对象是“不怕批评的”,它们之间有差异,因此这个推理要成立,必须要求前提与结论之间是有本质联系,即需“真理是不怕批评的”这一假设。反之,若没有这个假设,则段落推理必然不成立。
例1:某年,国内某电视台在综合报道了当年的诺贝尔各项奖金的获得者的消息后,做了以下评论:今年又有一位华裔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中国人的骄傲。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中国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看来中国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以上评论中所得出的结论最可能把以下哪项断定作为隐含的前提?
A. 中国在物理学等理科研究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逐步缩小。
B. 中国的人文科学有先进的理论基础和雄厚的历史基础,目前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是不正常的。
C. 诺贝尔奖是衡量一个国家某个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D. 诺贝尔奖的评比在原则上对各人种是公平的,但实际上很难做到。
E. 包括经济学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各国的文化传统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C。
题干的逻辑主线是“没有中国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中国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其推理成立的假设就是要说明这两者之间有本质联系。选项C就类似一个三段式推论的前提,如果没有隐含C,那么,就无法得出题干结论。其他的选项均不是题干推论所必须假设的,其中选项D还对题干推论有质疑。
例2:人类学家发现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有了死后复生的信念。在发掘出的那个时代的古墓中,死者的身边有衣服、饰物和武器等陪葬物,这是最早的关于人类具有死后复生信念的证据。
以下哪项,是上述议论所假定的?
A. 死者身边的陪葬物是死者生前所使用过的。
B. 死后复生是大多数宗教信仰的核心信念。
C. 宗教信仰是大多数古代文明社会的特征。
D. 放置陪葬物是后人表示对死者的怀念与崇敬。
E. 陪葬物是为了死者在复生后使用而准备的。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E。
题干的逻辑主线是“旧石器时代就有了陪葬物→旧石器时代人类就有了死后复生的信念”,其推理成立的假设就是要说明这两者之间有本质联系。
E项是题干必须假设的。否则,如果陪葬物的安放是出于其他目的,那么就不能把死者身边的这些陪葬物作为人类具有死后复生信念的证据。其余各项均不是必须假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