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评委,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欢迎大家参加“首届北师大MBA管理案例大赛”华为案例专场比赛。为什么要选择华为作为本次比赛的分析对象呢?
我想讲一些关于华为的数字,或许大家就明白了。
1987年创立,2.1万元起家,26年的奋斗历史。
截至2012年,华为有员工15万人,其中大学毕业以上的占80%,博士5000多人,估计超过北大清华的总和。平均年龄不到30岁,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知识工作者的群体,而且是以80后为主体。
在全世界140多个国家有代表处,甚至超过中国正式建交的国家数量。其中外籍员工大约3万,是中国公司中最国际化的公司(而如日中天的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基本上都是中国本土企业)。而且,目前华为正在从一个“国际化公司”向“全球化公司”迈进。
有意思的是,大约7万多员工持有华为的股份(虚拟受限股),而创始人任正非的股份只有1.18%左右。这大概是商业史上持股人数最多,创始股东占有股份最少的公司。
2012年华为销售额350亿美金,比第一名爱立信少8亿美金。不过,我听到一种“谣传”,华为的销售额可能是做了假的。不过一般人“注水”,而华为是“缩水”。为什么?可能华为要故意延迟冲顶的时间,因为华为需要在大国竞争的政治层面上,公司外交上、战略上、组织文化上、流程制度上,技术储备上、商业模式上等做好登顶的心理准备。这是第一次,一个中国公司在一个非常巨大,技术含量很高的关键性行业内,以智力取胜,而非以廉价劳动力取胜,其意义是深远的。
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一直不停地向美国人学习,向欧洲人学习,向日本人学习,一直跟在他们屁股后面跑,跑着跑着,突然发现在某些行业前面没有人了,我们需要自己独自面对“如漆一样黑的未来”,需要自己在前面开山辟路了。华为就是这样一个公司,正走在“迈向世界第一的道路”上。而我们选择的另外一个案例海尔集团也很类似。如何管理大企业,海尔首创了“人单合一”的自主经营体模式,这是对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据说,张瑞敏先生今年8月份要去美国管理学会(Academy of Management),面向120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管理学研究者介绍海尔的新的探索,事实上,华为更值得研究。
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中国涌现出了许多明星企业,但是这些企业,绝大多数都变成了一闪而过的流星。而且这些企业对“中国式管理”的贡献微乎其微,令我们这些搞理论研究的人,感到非常的迷茫。有西方式的管理,有日本式的管理,是否有中国式的管理?而华为的出现,或许给我们带来了希望。
我们今天就是要追寻这些数字后面的“道”,解密华为,“向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学习”。
作为本次活动的组织者,我们只是搭了个舞台,下面就看你们如何唱戏了。
再次谢谢各位同学的参与,感谢评委的光临!
以上内容是北师大MBA案例中心主任赵向阳博士在5月18日举行的“首届北师大MBA管理案例大赛”华为案例专场比赛开幕式上的致辞)
图1:北师大MBA案例中心主任赵向阳博士在首届北师大MBA管理案例大赛·华为案例专场比赛开幕式上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