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经济综合考试辅导资料(9)

2024-11-22

  6、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

  (1)充满活力的微观基础。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既要对有关国计民生的国有企业保持控制力,又要放活中小型国有企业。对于那些国家需继续保持控制力的国有企业应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本制的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塑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2)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是各类市场及市场要素总和而成的有机整体,大体上可以分为一般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价格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以及形成平等自由的市场竞争秩序是完善市场机制的重要条件。市场体系又是市场主体活动的空间领域,一个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必要前提条件。

  (3)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国家应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利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控国民经济,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及时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

  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功能作用的结果,会增大社会成员自下而上和生活的风险。社会保障体系犹如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减寺器和稳定器,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

  7、试论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实质和特征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和苏联东欧的激进式改革的根本差异不是市场化的方式或方法问题,而是改革的性质和目标的问题。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宪法制度对于改革道路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宪法制度的内容决定了改革的内容。宪法制度是一个社会基本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是制定规则的规则,它规定了一个社会生产、分配和交换的基本规则,以及国家政体的性质、政治组织的相互关系和居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宪法制度不同,具体的制度安排就会产生显著的差异。中国的渐进式改革的根本特点是:它是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经济制度上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在政治制度上坚持GCD的领导。

  第二,宪法制度的变化决定了改革的方式。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根本特点在于,它对原有的宪法制度没有采取推倒重建的“革命”性做法,而是在原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通过边际性调整,逐步修改原有宪法制度的内容,赋予社会主义制度的新涵义。

  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即改革的推动者与组织者是由一个权力中心和层层隶属的行政系列构成的,权力中心根据下级包括企业传递上来的改革需求形成改革方案,然后通过各级党政系统贯彻实施;二是增量改革,即在基本不触动原来的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经济的增量部分率先引入市场机制;三是先试点后推广,即先在试点单位形成改革经验,然后再在其他单位推广试点经验,以便在改革的不要逆转与改革的稳定性之间找到平衡点。8、试论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基本经验。

  (1)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中国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否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方向和前途。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表明,人有制与市场机制并不是完全对立的,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是可以兼容的。但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是一上复杂和长期的任务,这就要求不断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努力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2)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人们通常把制度变迁分为两种类型。即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中国经济改革的特征和成功之处,并在不于单纯强制性制度变迁,而在于强制性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在中央政府自上而下强制推进改革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发性改革和基层单位的主动改革精神。

  (3)局部推进与整体协调。中国的渐进式改革首先是在政府的整体协调下进行的,政府对改革过程从整体上进行规划、组织、协调,是推进改革的一种方式。但是,这各种上整体协调在很多情况下是通过分领域、分部门、分地区、分企业等一个个局部性的改革实现的。不同部门之间的改革在进度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从而形成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非国有经济到国有经济,从增量改革到存量调整,最后实现经济体制整体转换的独特道路。

  (4)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不是仅仅依*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取得的,而是实行了体制外推进和体制内改革相结合。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的经验表明,单纯从国有经济改革入手推进市场纶会面临障碍,而非国有经济的大量存在可以对市场竞争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市场竞争的形成又会对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强调体制外改革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不能忽视国有经济在改革和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5)改革、发展与稳定。中国渐进式改革始终把改革、发展与稳定的有机结合作为经济工作的旨导方针,以实现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良性循环。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形成的这种良性循环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根本保证。

  (6)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的政治结构和政治改革战略对于渐进式改革的成功起到了推动作用。强调政治上的稳定性和适当的集中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事实上,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把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保证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

  (7)初始条件与改革的路径。改革的初始条件对于渐进式改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改革前出现的经济和社会危机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体制和政策造成的,宪法制度与生产力发展之间没有形成不可解决的累积性的矛盾,这是渐进式改革得以成功的制度前提。第二,在工业化和市场化双重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巨大发展潜力,是渐进式改革得以成功的物质前提。第三,政治结构的相对集中和领导集团的权威性是渐进工改革得以成功的组织前提。第四,中国的文化传统是渐进式改革得以成功的文化前提。

  (8)弱政府还是强政府。中国的现代化需要的是强政府而不是弱政府。近20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不仅得益于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而且离汪工稳定的社会环境、有效的宏观调控、适当的政府干预、明智的战略和策略以及强有力的组织和协调。只有把灵活的市场机制和有效的政府宏观调控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经济和社会现工化的目标。

  (9)中国经验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中国的渐进式改革道路是中国特殊国情的产物,是中国人民自己的创造,是特殊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特殊的改革路一以至于领导集团的特殊偏好的产物,因此,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经验不一定适用于任何济转型国家。但是,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中国改革的特殊经验也同时必然包含着普遍性的意义。

  (10)渐进式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与现阶段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适应性是中国渐进式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渐进式改革由于把工业化、市场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结合了起来,在稳定与发展中实现了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避免了激进式改革由于彻底否定社会主义宪法制度所造成的秩序和体制的中断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持续衰退,实现了经济持续发展,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