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是教育学综合必考的知识点,包含的知识点非常多,想要掌握好这门知识,平时必须对这些名词多加记忆,学苑教育特整理了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系列备考资料。
1.好奇:是指促使个体对新奇的事物去观察、探索、摆弄、询问,从而获得对环境中各种事物了解的一种原始性的内在冲动。好奇一般被看成是人类(动物也好奇)求知的最原始的内在动力,而且是与生具来的。因此,好奇不但具有动机的意义,而且还与学习动机具有密切关系。
2.习惯:有两种涵义:一种是指习得性的行为反应,它们是在生活中经长期练习而养成的。个体一旦养成习惯, 在类似的情景下,就会不自觉地出现类似的习惯反应。习惯反应不仅包括动作,而且还包括语言、思想、情绪表达等各方面。另一种是指习得性的动机。个体一旦形成习得性动机,在类似的情境下,就会出现某种行为活动,去追求满足,以消除内在驱力所引起的不安。
3.态度:是指个体对人、对事、对周围世界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致性与持久性的倾向。态度除了包含行为成分外, 还包括情感与认知。态度分积极态度与消极态度。
4.兴趣:有两种涵义:其一是指个体对某人或事物所表现的选择性注意的倾向。兴趣也可由外显行为去推测。当有多种事物呈现在个体面前时,某事物特别引起个体的注意,就推知他对此感兴趣。其二是兴趣与动机大同小异,两者都可视为引起个体行为的内在原因。但两者也有不同,兴趣可看成是动机的定向,而动机之所以能引发兴趣,是由于行为后果获得了满足。
5.意志:是指个人对自愿选定的自认为有价值的目标全力以赴的内在心理过程。意志具有引发行为的动机作用, 只是意志比动机更具有选择性与坚持性。意志可看成是人类独有的高层次动机。
6.价值观:是指个人自认(或社会公认)正当、并据以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符合某种标准就判为有价值,不合标准则判为夫价值。个人的价值观可用于对人和事物等各方面的判断。
7.刺激与诱因:诱因是指能够激发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够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并非任何刺激都可引起行为反应,只有当个体曾经有过对该刺激反应的经验,因经验而产生了刺激与反应联结式的学习,该刺激再现时,就可能引发个体该行为反应。诱因可分为两类:凡是使个体趋向或接近的刺激,并能够由接近而获得满足的,就称为正诱因;凡是使个体逃离或躲避的刺激,并能由逃避而获得满足的,就是负诱因。正负诱因的概念正相当于学校教育上经常采用的奖励与惩罚。
8.学习策略:人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提出了各自的看法,至今仍然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种:①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活动或步骤②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的规则、能力或技能③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计划。综合进来,所谓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9.元认知:根据弗拉维尔的观点,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个人关于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 这些过程的能力,或者说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元认知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①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存储在长时记忆中) ,也就是元认知识;②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存储在工作记忆中) ,也就是元认知控制。
10.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总是认知策略共同起作用的。认知策略是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元认知策略则监控指导认知策略的运用,因此,教师可以教学生使用许多不同的策略。但如果他们没有必要的元认知技能来帮助他们决定在哪种情况下使用哪种策略或改变策略,那么,他们还是不能成为成功的学习者。概括起来,元认知策略可分为三种:①计划策略②临控策略③调节策略。
11.教学目标:是关于教学将使学生发生何种变化的明确表述。教学目标一般有大目标、宗旨、结果和目的等几个层次。大的教育目标可以确立为教书育人、发展智慧等,小的具体目标可能是对某一行为而言。教学目标的设置对学生的学习、课堂行为及教学评价都具有一定的意义。设置教学目标有利于提高学生成绩,促进课堂行为和交流,有利于评价和测验。
12.有效教学:就是高质量的教学。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斯莱文提出的有效教学的 QAIT 模式,说明了高质量课程的主要特征。QAIT 分别代表教学质量、适当性、诱因和时间等四个特征。教学质量指课程质量和课程呈现的质量,也就是教师的讲演、提问、讨论、辅导等一系列的教学呈现活动,对学生有意义,使学生感兴趣,易于理解、掌握和应用。教学的适当性指教师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程度,也就是已有的知识水平。诱因指教师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所作激励的程度,也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程度。时间指教师给学生学习教材的时间是否充足。在教学过程中,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这四个特征都必须合适,缺一不可。
13.课堂学习管理:其概念是相当广泛的,一般来讲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在20 世纪50-70 年代,人们一直把课堂学习管理集中在控制学生的问题行为,处理学生的消极行为上。此后,课堂学习管理的概念有了较大的变化。目前,课堂学习管理强调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和争取成就的行为,创设鼓励学生积极学习行为的教学环境,预防问题行为的出现。这也就是现代课堂学习管理的基本思想。
14.课堂气氛,也叫课堂心理气氛或课堂心理气候,是教学情境中的心理成分。课堂气氛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由大多数学生的共同态度和情感的优势状态形成的。它是课堂学习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健康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相反,则降低学习效果。课堂气氛一旦形成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往往要维持相当长的时间。
15.课堂纪律:是指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外部准则与控制。当它们逐渐被学生所接受或内化时,就可以称之为自律,学生就能自觉地自我指导和自我监督。
16.问题行为:是指个体带有的社会性或破坏性的行为,这种行为不利于社会和他人。不良适应行为也属问题行为,这种行为不利于个体自己。课堂中学生的问题行为,是指学生不能遵守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具体来讲,是指那些直接指向环境和他人的不良行为,直接妨碍教学或学习过程的行为,以及某些适应不良的行为。
17.群体:是指两个人以上为了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中小学中的小组、年级、 团队等都可以称之为群体。群体的特点:⑴群体成员有共同的需要和目标。⑵群体有一定组织结构。⑶群体心理。
18.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不由自主地遵从群体中多数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现象。影响从众的因素有客观因素:首先是问题的性质。主观因素:主要是个体的年龄、智力和个性特点。从众的作用有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19.服从:是个体按社会、群众或他人的要求不得不做的行为。服从的种类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对个人或权威的服从;一种是对群体规范的服从。服从的作用①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需要通过服从来维持正常秩序。②服从也是对 学生进行社会化教育的重要方面③关于学生对教师个人权威的服从,教师应更多地要求学生服从某些要求,并讲明道理,使学生了解其社会意义,而不是强调个人权威,这样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
20.去个性化:是指个体有时在群体意识的影响下,夫去或削弱了自我导向的功能和责任感,个性状态相对丧失。 去个性化的影响因素:匿名、重视群体、期望、避免道德责任的消极评价、群体大小、唤醒水平、模糊情景的新颖性、乱用药物、卷入群体活动的程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