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潜伏”计划
syoyo104
说到09心理学的考题,有一道选择题让我记忆犹新,“弗洛伊德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中的第四个阶段是”,备选答案有“口唇期、肛门期、潜伏期、前生殖器期”。看完题我不由暗自一笑,利索地选了“潜伏期”,这么说倒不是显摆自己概念记得牢,而是这个题的答案,想不记住都不行。
备考的那段时间, “潜伏”正热播,但我几乎顾不上看。当同事们心有灵犀地用“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等“潜伏”台词来对谈时,我茫然不之所云……如此被挤兑了若干次后,我只好自我解嘲地想,看“潜伏”算什么,我是真潜伏,聚会不参加了,饭局也不去了,“埋首新大纲,谁解其中味!”
说到这里,有必要向大家交代一下我的前世今生。我是06级的,07年过了英语,08年因为频繁出差,最后虽然突击看书,但最终以五十几分的成绩沉沙折戢,唉,比窦娥还冤。心理学考试随之成了鸡肋,进退两难。09年,拜金融危机所赐,工作不是太忙,有时间看书了,还报了学苑中心的网络课堂,心想着怎么也要在今年把这个鸡肋解决掉。没想到居然考了82分!
82分对于过关来说,显然太多,不过总算是过了,我觉得还是有必要把备考过程中的心得以及走过的弯路和大家分享一下,俗称,积点阴德。
一、备考的时间安排
我采用的是1+1+1策略,1次通读+1次精读+1次背诵。
今年换大纲,只好先用旧的通读一下,大概看了两、三周,主要是调整心态,熟悉内容,找找考试的感觉;四月底学苑中心开始了网络课程,就跟着它把大纲筛了一遍,自己整理了要点,这个过程比较长,大概到五月底;6月初的一周我请了年假,用于背诵外加细看01年之后的真题。
学苑中心后来发了一个“考点精要”,基本涵盖了大纲的重点,不过有些题目答案比较简略,需要自己补充。我拿到“考点精要”的时间比较晚,之后的同学可以充分利用它,这样筛大纲的时间就不用那么长了,反而可以将背诵与看真题的时间延长一点。我自己的感觉是最后一周情绪有点焦躁,时间不够用,而真题其实对考试非常重要。
二、备考的内容重点
1.背真题,连选择题也不要放过!
真题就是真经呐,哪个辅导机构也没有真题准。不过看的时候要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概念,因为一模一样的题是不大可能会出的,多半会变换形式来考你。例如09年的简答题,“简述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这个题很多人都没有答到,觉得太偏,其实它在05选择题第三题中出现过,“对问题和资料进行深入探索和思考属于创造性思维的:A 准备期B酝酿期C豁朗期 D验证期”,我在复习的时候也没有特别重视“创造性思维”这个知识点,但是因为对选择题的四个选项有印象,后来就凭着自己的理解来丰富,最后算是把要点答到了。
2.论述题其实没那么重要!
很多同学会花大量时间去背往年论述题的答案,我觉得这有点费力不讨好。因为一个知识点,考成论述题基本上已经是它的最大造化了,不可能有再高的分值了,背个要点即可。反而是简答题,要特别注意,因为其中体现的知识点很可能扩展成论述;同理,选择题和名词解释很可能扩展成简答,如果你不充分准备,可能会答不到要点或是无法展开。
例如,09年论述题“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别”,就曾经在04年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连题目都一模一样!只是一个要求论述,一个要求简述,关键看你加多少例子进去了。
3.哪些知识点长得像大题?
这个说起来有点悬乎呵,其实是从出题人的心思来判断的。因为是全国统一考试,必须规范化判卷,也就是说得分点要明晰。凡是那些知识点底下分3~4个步骤、阶段、种类的,就很容易考成简答题。因为简答是6分一个,除去概念解释1-2分,其他的分值正好分给下面的几个小点。同理,如果一个概念下面可以分出5-8个步骤、阶段、种类,那就很可能考成论述题了,简言之,小点超过4个就长得像论述题了。
例如, “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性理论”,虽然大的阶段只有四个,但在“感知运动阶段”中,还细分为6个阶段,加上这个知识点考过选择、论述(比较儿童与少年的自我中心),09年考论述就丝毫不出奇了。顺便押个题,“艾里克森心理发展八阶段”也长得很像论述题,在03年考过选择题,说不定10年就考成论述了。
4.几个“精加工策略”
1)分类列表:有些知识点琐碎、冗长、区分度又不高,很容易记混,这时候分类列表来记比较有效。例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实验法的特点,长得都差不多,记起来有点头大,后来我把它分成“客观性、灵活性、适用性、功利性”四个维度,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每个方法在这四个维度上的特点列出来,结果就八九不离十了。
2)算数:有些时间点不好记,因为没规律,这就需要算一算,从数字中找规律。比如皮亚杰感知运动6阶段,反射练习(0-1月),初级循环(2-4月),二级循环(5-8月),三级反应(9-12月),三级循环(13-18月),表象思维(19-24月),乍看很乱,分不清楚,但只要一算就会发现,它的间隔是1、2、3、3、5、5,记住这个间隔,然后从0逐渐往上加就可以了。
3)联想:借助自己熟悉的名词,可以很轻易地记住一些概念。比如皮亚杰提出的具体运算阶段是7-11岁,这个“7
说了自己的一些体会,另外也想评点一下学苑中心的几位老师:
1.
2. 唯一的女老师 (对不起她的姓忘记了),思路很清晰,重点突出,尤其是对实验的分析对我来说很有新意,以前我一直重概念轻实验,听了她的课之后我才理顺了其中的关系。
3. 禤老师:感觉整篇都是重点,似乎老师准备不够充分,留给学生的压力比较大。
末了,还想啰嗦一句,靠临时突击和现场发挥是难过关的。虽然有网络课堂,虽然有考点精要,但是相当时间和精力的“潜伏”仍然是必备的。走进同等学历的考场,大家都花了时间、金钱,也都还有家庭、事业要兼顾;退一步说,就算考过了也不会带来升职、加薪,考试本身也不能说明你有多高的智商或专业水平……有100个理由可以放弃,但有一个理由可以坚持,那就是挑战自己,呵呵,俗称:跟自己较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