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苑简介 网上报名 免费试听 学苑论坛 学苑图书 全国分校

学苑教育
学苑教育同等学力
同等学力申硕社会学概论课程练习及答案(七)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2016-3-23 22:35:27  点击数:

  同等学力申硕社会学可以说是比较枯燥的一门课程,背诵的内容比较多,所以考生们在学习后一定要课下做练习题来巩固知识点,我们为大家提供同等学力复习资料,下面是同等学力申硕社会学概论课程练习及答案(七),供大家参考。

  简答题:

  41、社会制度的功能。

  答:社会制度满足着人们的多方面的需要,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具体说来,社会制度的功能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提供社会化和社会选择机制;对社会起整合作用;传递社会文化,促进社会发展。

  42、社会控制的功能。

  答:维持社会秩序,保持社会正常运行;维持正常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社会控制的反功能:不合理的社会控制不能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所以在发挥社会控制积极功能的同时,要注意它的反功能。

  43、道德的社会控制作用。

  答: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是非、善恶、正义和非正义、正当与不正当进行评价的标准。道德与习俗不同,它包含着对一个人人格进行优劣评价的因素。道德的行为会受到社会的赞扬。不道德的行为则会受到社会的谴责,行为者思想心理上会受到压力。这样,道德比起习俗来有更强蝗约束和控制力。

  44、习俗与道德、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答:习俗与道德的区别在两点上:约束力不同;义务感不同;道德与法律的区别在三点:二者作用的范围不同;二者被支持的力量不同;二者作用的性质和控制的强度不同。

  45、判断越轨行为的标准。

  答:首先,越轨行为的判定与文化类型有关;另外,同一社会由对不同群体的不同规定也对判定越轨行为发生影响;还有,同一行为主体的同一行为在不同情境下可能有不同评价。由此看来,判定越轨行为的标准是适用于行为者的群体或社会的规范,这里要考虑许多具体因素。这样判定标准就是在具体时间、具体情境下行为者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

  46、试述社会失范论。

  答:社会失范是指社会失去行为规范而出现的反常状态。迪尔凯姆认为,社会的正常状态是社会各部分相互协调处于整合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在社会规范的指导和约束下相互适应,正常生活。然而在社会迅速变动的时代,当文化价值,社会结构以不同的速率转变时,原来的某些指导和约束人的行动的社会行为规范就会失效。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会手足无措,处于无所遵循的迷茫状态,从而做出各种越轨行为。

  47、手段——目标论。

  答:美国的社会学家默顿在迪尔凯姆提出的社会失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手段——目标论”。他认为越轨行为是由于社会为人们提出的目标(文化目标)与达成目的合法手段(制度化手段)不配套,不统一造成的。他认为社会作为一个文化体系为每个社会成员都规定了目标,但是社会在结构的安排上并没有为每一个人提供达到上述目标的合法手段,即社会结构的特征并不一定能为每一个成员都提供条件,达成目标。这样按照社会的价值标准,创新、形式主义、逃避、反叛都对社会的要求发生一定的偏离,属于越轨行为。

  48、我国人口问题的实质、表现、成因,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及解决的办法。

  答:我国人口问题的实质:人口问题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表现:人口数量多。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人口分布不平衡;人口素质低。包括人的身体素质、人的文化和精神素质。成因:政治原因。在“人多热情高,干劲大”口号的鼓舞下,我国人口严重失控;人口惯性。我国1953—1957年,1963—1973年两次生育高峰,为我国人口周期性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影响:大量新增人口消耗掉了物质生产的新增部分,也就降低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量新增人口日后必然会带来严重的就业问题;我国人口文化程度低,必将对现代化建设产生不利影响;我国老龄群体迅速扩大,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也对经济的发展,对老年人的赡养及人们的家庭生活带来重要的影响。

  解决办法:控制人口数量。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强化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少生优生,不早育超生);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对计划生育的认识,强化管理。提高人口素质,主要是文化素质;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减轻就业压力,缓解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矛盾。

  49、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及我国解决劳动就业的措施。

  答:劳动就业问题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生的不利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其实质:是劳动力资源同生产资料不能合理配置。

  我国解决劳动就业的措施:发展生产,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广开就业渠道;继续控制人口增长;建立待业、失业保险制度。

  50、为什么说社会问题阻碍社会发展?

  答:社会问题加大了社会运行的成本,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社会问题直接给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以威胁,以致造成痛苦;社会问题对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设置了障碍。

  51、社会保障的特点、功能。

  答:特点:经济保障;社会性;合法性;人道主义。功能: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其生活的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和维持劳动者的工作能力,保障劳动力的再生产,刺激劳动潜力的充分发挥;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社会保障的反功能:第一,社会保障实行初期,某些国家和政府通过此手段使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就范,未能保障其合理的权利。第二,在实行高福利制度的情况下,使一些人滋生了懒汉心理,不利于人潜在能力的发挥。

  52、社会工作的功能。

  答:解决实际困难,保障人个生活;挖掘潜能,促进其发展;发扬互助精神,促进社会整合;化解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

  53、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的异同。

  答: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的共同点.起源相同。 目的相同。对象相同。

  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的不同点.实施主体不同。 发展轨迹不同。

  54、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改革方向。

  答:特点:城乡社会保障的二元性;城市社会保障的包办性和农村社会保障的自助性;行政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社会工作的开展主要由各类国家干部、公职人员承担。

  改革方向:改革城市原有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社区服务。

  55、社会保险。

  答:社会保险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在劳动者或全体社会成员因年迈、疾病、伤残或由于其他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从而生活发生困难时,向其提供物质帮助,保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一种保障制度。

  56、社会流动类型及划分的意义。

  答:社会流动可以有广义、狭义两方面涵义。从广义讲是个人、家庭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狭义的社会流动一般仅是指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社会流动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

  类型:按照流动的主体划分,有个人流动、家庭流动、群体流动;按流动方向划分,有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按流动参照物划分,有代际流动和代内流动。

  57、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

  答: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中主要论题之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变迁的经典性理论主要有如下几点: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要发生变革;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也改变着生活方式,也就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当社会的上层建筑所维护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或所瓦解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起推动作用;相反,当它所维护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或破坏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发展就起着阻滞作用。这就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概括的结论。

  58、社会变迁的原因。

  答:自然环境的变化。自然环境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变迁的最主要的最原始的因素之一;人口的变动。人口是社会的主体,是人类社会组织的基础。人口的发展变化,对社会必然带来一定的影响;文化、科学技术的发明、发现与传播,最终引起社会的变迁;社会生产力的变化。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变化是社会变迁的原始因素。

  59、历史循环论。

  答:历史循环论是中外古今社会思想中一直存在着极为普遍的论点。历史循环论认为社会、历史的活动和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规律就是按着产生、增长、衰落和死亡的历史轨迹循环往复。主要理论有:邹衍的“五德终始”说,维科的“历史三阶段”说、施本格勒的“生物有机体”说、汤恩比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压力”说,索罗金的“文化类型”说。

  60、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重大历史事件。

  答:1911年的辛亥革命;1919年的“五四”运动;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灭了延续数千年的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基本上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61、社会现代化的内容和特征。

  答:内容: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科学技术、思想道德现代化;城乡社区现代化;群体组织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特征:社会现代化是一场涉及到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内容广泛的社会变迁;社会现代化必须以近、现代文化、现代科学技术为后盾,科学技术不发达,文化教育不发达,就不具备现代化的基本条件;社会现代化不是一时一国的追求,而是全球性长远的追求。

  62、社会趋同论。

  答:社会趋同论:是一些学者用来解释不同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遵循同一规律的理论。最早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于1961年提出。

  社会趋同论的基本观点: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尽管不同的社会起点、社会制度、具体条件不尽相同,但都会经历同样的过程,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城市化、世俗化。经过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不同国家在许多方面变得越来越相似。

  评价:社会趋同论认为社会变迁是由工业化、科学技术进步引起的。由于工业化、科学技术的进步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所以无论什么国家和社会,只要现代化达到一定的水平,就会出现相似的特征;没有看到社会趋异是更重要的方面。在趋同中也包含一些不同。

  63、依附理论。

  答:依附理论是发展中国家的学者用来解释不发达国家发展不起来之原因理论。理论的思想基础是队员根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普雷毕什提出的核心与边陲国家不平等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世界经济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由核心和边陲构成(即由西方发达国家和非西方不发达国家构成)。核心和边陲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不平等关系,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不平等贸易剥削不发达国家,从而导致后者不发达。结论是不发达国家必须割断同发达国家的联系,自力更生,才能摆脱不发达的境地。

  64、我国社会现代化的战略决策。

  答:追求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几十年来梦寐以求的崇高目标。中国的现代化的目标在20世纪50年代已确定,并在以后逐渐明确分三步走的战略。

  从满足人民的需要的角度来理解我国社会现代化的战略决策,有以下几点:党的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目标、战略布署,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马克思主义需要学说的光辉体现。人们的社会需要是推动个人或社会集体前进的重要的动力,重要的激励因素;“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较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我们应善于掌握这个规律,为我们社会义义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学苑同等学力保过班


订阅学苑教育同等学力备考期刊

学苑教育新浪微博
总部地址:北京海淀区知春路111号理想大厦1108室 免费咨询:400-621-8199
版权所有:学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