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前身
陕北公学开学典礼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为培育革命干部,满足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中共中央于1937年7月底决定创办
陕北公学,由
林伯渠、
吴玉章、
董必武、
徐特立、
张云逸、
成仿吾等人筹办。陕北公学实行党团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直属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领导,是中共中央直接领导创办的一所革命的大学。
陕北公学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实施国防教育,培养抗战人才”,为此制定了”帮助青年获得抗战中实际工作的方法与民族自卫战争的最低限度的理论基础”的教育方针,并根据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原则制定教学计划,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教学内容少而精、教与学一致确定为教学工作的原则。办学两年,陕北公学共培养6000多名学生,吸收3000多名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2-13]
1939年夏,抗日战争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日寇、国民党顽固派加紧进攻解放区。6月,中共中央决定陕北公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工人学校、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四校联合成立
华北联合大学,开赴华北敌人后方办学。
1939年7月7日,华北联合大学在
延安宣告成立,实行党组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设社会科学部、文艺部、工人部、青年部。华北联合大学的教育方针是:为革命实际斗争的需要而培养革命干部;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贯彻少而精和通俗化的原则。校训是”团结、前进、刻苦、坚定 “华北联合大学实行军事化管理,培养出来的干部都能适应在战争条件下工作的需要,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办起的第一所高等学府,被誉为”插在敌人心脏上的一把剑”。
[14]
毛泽东同志题写的校名 [15] 1948年春,
中共中央决定将华北联合大学和
北方大学合并,成立
华北大学,以便集中力量扩大办学规模,为迎接全国解放培养大批建设干部。 北方大学1945年11月成立于
晋冀鲁豫边区,是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边区人民政府创办的一所规模较大、学科专业比较齐全的高等学府。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下设行政学院、财经学院、教育学院、工学院、医学院、农学院、艺术学院。北方大学建校两年多的时间中共培养了各种专业人才1000多人。
1948年8月24日,华北大学成立,校址设在河北省正定县城。华北大学受
中共中央华北局领导,实行校长负责制,以培养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服务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方面的干部为办学宗旨,下设四部两院:一部为政治训练班,对知识青年进行短期政治思想训练;二部为教育学院,培养中等学校师资和教育干部;三部为文艺学院,培养文艺干部;四部为研究部,从事研究和培养、提高大学师资;两院是工学院和农学院。
1949年4月,华北大学迁入北平。遵照中共中央关于放宽招生条件、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为解放全中国迅速培养大批干部的指示精神,华北大学把办学重点放在一部,招收学员15000余人,并在正定和天津各办一所分校。1949年底,大部分学员毕业并走上工作岗位,至此,华北大学圆满完成了为全国解放培训干部的历史性任务。
历史照片(18张)
华北大学孕育了新中国一批各种类型的高等院校。1948到1949年期间,为了适应文化教育事业大发展的需要,一些下属单位陆续脱离学校独立办学。工学院独立出来发展为
北京工业学院(现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农学院与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合并成立
北京农业大学;二部外语系离开学校,同北平外事学校合并为北平外国语学校,后逐步发展成为
北京外国语大学;三部离开学校后分别筹建、创立了
中央戏剧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后更名为浙江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以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青年艺术剧院、
中央歌剧院、中国京剧研究院等。华北大学还抽调部分干部、教师分赴中原和广东,筹建
中原大学和
南方大学。
从1948年8月到1949年底,华北大学共为国家培养干部19194名,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建国之后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了培养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素养和专业知识的新中国的建设人才,中共中央决定以华北大学为基础,调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部分干部组建中国人民大学。
刘少奇主席在人民大学开学典礼致辞[16] 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议,通过《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
1950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共中国人民大学党组。
[17]
1952年底,中国人民大学已经初具规模,设有9个系、38个教研室、1个编译室,此外还有专修科、预科、马列主义研究班、研究生班、马列主义夜大学、夜校、函授专修班和附设工农速成中学,3年内共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2318人。
[18]
1953年,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人民大学为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对办学任务和学科专业进行调整,开辟了一条培养新型工农知识分子的道路。
1954年,学校被确定为以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大学和首批全国重点大学。
到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培养马列主义师资和财经、政法干部为主的综合性大学。
1957年以后,中国人民大学的系科设置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1965年底,全校共有1个学院 、12个系、3个研究所、1个研究室。设有19个专业。
1960年,学校被中央确定为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
从建校到1965年15年间,中国人民大学共接收过24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留学生,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65870名,取得科研成果2397项。
1966年开始的”文革”给中国人民大学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大批干部、教师遭到批斗,各级党政组织陷于瘫痪,全部教学、科研工作被迫停止。
1970年10月,北京市革命委员会通知中国人民大学停办,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具有30多年光辉历史和优良革命传统的中国人民大学被解散了。
1977年9月,
邓小平提出:”人民大学是要办的,主要培养财贸、经济管理干部和马列主义理论工作者。”
[19]
1978年3月,中共中央指定
成仿吾、
郭影秋负责筹备恢复中国人民大学的工作。7月7日,国务院发文重申: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大学,恢复中国人民大学对于加强马列主义社会科学理论人才、经济管理人才和高等学校政治课师资的培养工作,都具有重要作用。
1978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恢复和新建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法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中国历史、档案、计划统计、财政、工业经济、贸易经济、农业经济、经济信息管理15个系,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史、苏联东欧、外国经济管理、清史、人口理论、语言文字6个研究所,外语、俄文、体育、电化教育4个直属教学单位,以及出版社、图书卡片资料社、青锋机械厂、附属中学等附属单位;学校设有24个本科专业、14个硕士研究生专业。
1979年,按照中共北京市委关于扩大招生的部署,学校分别在崇文区和西城区创办第一、第二分校。
1979年初,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将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决定把学校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教学、科研上来。
1986年,中国人民大学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提出进一步贯彻以教学为中心的方针,加强教学管理,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并相应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发挥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方面的职能,朝着多学科方向协调发展。
[20]
1996年12月,学校入选首批“
211工程”高校名单。
2001年,学校被确定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1] [21]
2011年12月31日,教育部正式发文《教育部关于中国人民大学征地建设新校区有关问题的批复》,批准中国人民大学在北京市
通州区征地2400亩建设新校区。
[22]
2012年9月4日,
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正式设立,负责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和中法学院等教学科研机构以及社会服务机构的管理。
[23]
2016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关于在深圳合作办学的备忘录》,双方一致同意在深圳合作建立
中国人民大学深圳校区。
[26]
2017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入选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
委“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3]
2017年10月2日,
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奠基,新校区计划分两期建设,一期建筑面积约为46.7万平方米,二期建筑面积约为98.5万平方米,项目计划至2025年建设完成。
[27]
2017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成立。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