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试时间和报考条件变化
根据上述通知精神,对今后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时间调整为:笔试一般在每年的3月和11月各举行一次;面试一般在每年5月和次年1月各举行一次。
许多省市的实施细则里规定为“在校毕业前两年内的学生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师范教育专业在校毕业前两年内的学生,可凭学校出具的在籍学习证明报考”,这就意味着专科层次学生必须在大二、本科学生必须在大三才能报考。
2.笔试成绩时效性的变化
新教师资格“国考”规定单科笔试成绩时效性只有两年,考试合格证时效只有三年,而对于许多省份的教师资格“省考”(比如四川)来说,笔试成绩无时效性的规定。对于这一规定背后的含义,应该是想促进教师不断加强理论修养,掌握更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技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加大了通过教师资格证单科和整体笔试通过的难度。
3.考试科目、内容及难度的变化
原来的省级教师资格证考试,一般笔试只考《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有少数省份考《心理学》),而且指定教材,考试内容一般不会超过这两门课程规定的教材内容。而对于新教师资格“国考”来说,幼儿和小学教师资格所考的两门科目,初中和高中教师资格所考的三门科目,都分别包含着更多的师范教育专业学科课程。比如所有阶段教师必考科目《综合素质》包含《教育学》《教育法规与政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写作》等课程;小学、中学教师必考的《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至少包含《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或《数学课程与教学》《文化历史与科技》等课程,且把这些课程的内容用大纲模块的形式加以规定,均不指定教材。
考试的课程内容增多、考试难度增加、通过率减小等特点,凸显新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强大甄别和筛选功能,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4.笔试和面试综合性及能力考察的变化
分析原来省级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试题,以陈述性知识的识记和理解的题目为主,综合考察能力的题型不多。而新的教师资格证“国考”不单单考查陈述性知识的识记和理解,更多的题目是这些课程知识的综合理解、分析和运用。以往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申请,主要以师范教育院校、市、州或者县区教育局组织面试,面试主要以试讲为主,但这种地域性的考察方式容易导致在考试题目的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方面各自为政,不具有全国公信力。
新教师资格证“国考”面试大纲对于申请教师资格者的能力考查有着统一的规定,对教师职业道德、心理素质、仪表仪态、交流沟通、思维品质、了解幼儿、技能技巧、评价与反思等方面的考查内容在面试大纲里还有进一步的规定,其中教学设计能力的考查,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笔试大纲和面试大纲中均有考察。总体来看,不管笔试还是面试,综合能力的考查贯穿整个新教师资格证“国考”的始终。
5.综合性强、能力要求全面的标准化参照测试
新教师资格证“国考”在笔试科目上明显增多,笔试和面试能力的要求更全面,笔试客观题和材料分析题不单单考查陈述性知识,更考查考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的理解、分析与综合运用。这种考试方式和能力要求很类似公务员考试的《行政能力测试》(简称《行测》)和《申论》(类似《写作》)。由于这是一种标准化参照测试、水平化考试、绝对化的评价形式,考试标准和难度比较固定不会随意抬高或降低,考试人数多少不影响考试的通过率,这又区别于类似公务员考试的相对化评价、选拔性考试的标准化常模测试形式。类似公务员考试和高考的选拔性考试有时在报考人数太少的情况下,低分仍然有可能进入面试环节,这在新教师资格证“国考”中是几乎难以出现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