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STYLE__}
2006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法学试卷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各命题是否正确,正确的用“A”表示,错误的用“B”表示,用其它字母表示无效。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每题1分,共8分)
1. 汉《九章律》增加的三篇不包括《兴》。
2. 不设区的市、市辖区、自治州、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3. 法律制定以后如果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法律解释权。
4. 刑法条文规定的犯罪构成的诸要件均属单一的犯罪构成。
5. 刑法中的过失犯罪,要求必须造成法定的严重后果才能成立。
6. 吊销营业执照是对经济犯罪的非刑罚处理方法之一。
7. 未经宣告失踪的人,也可以被依法宣告死亡。
8. 甲以乙不与其订立合同就伤害乙的侄子相威胁,与乙订立了一项合同,该合同无效。
二、不定项选择题(多选或者少选均不得分。每题2分,共26分)
9、西周借贷契约采用的形式是 。
A.质 B.别
C.傅别 D.剂
10、不属于古代法律“八议”规定的有 。
A.议功 B.议贵
C.议勤 D.议礼
11、中国传统法律将有利息的借贷称为 。
A.出举 B.赁庸
C.负债 D.便取
12、清末预备立宪中仿照西方国家议会设立的中央咨询机关是 。
A.咨议局 B.资政院
C.宣政院 D.平政院
13、中国近代第一部专门的刑法典是 。
A.《大清新刑律》 B.《大清新刑律》
C.《大清现行刑律》 D.《大清律例》
14、中央军事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包括 。
A.主席 B.副主席若干人
C.秘书长 D.委员若干人
15、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包括:
A.自治区 B.自治州
C.自治县 D.民族乡
16、认为构成法律的整体的基本要素是“命令”或“规则”的法学流派有
A.社会学法学 B.分析法学
C.自然法学 D.历史法学
17、法治与人治的主要区别在于
A.是否存在法律制度 B.是否重视人在立法和法律实施中的作用
C.是否重视道德建设 D.个人意志与法律权威孰高孰低
18、法律与道德的共同性体现在 。
A.都是社会规范 B.都体现一定的社会价值
C.都是社会调控的手段 D.都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
19、骗取出口退税罪的主体是 。
A.国有公司、企业 B.公司、企业
C.一般主体 D.特殊主体
20、下列权利属于邻接权范畴的有:
A.表演权
B.版式设计权
C.将自己的作品制作广播、电视节目的权利
D.音像制品作者权
21、对下列行为实行过错推定的原则的有
A.高度危险作业 B.医疗事故
C.国家机关或其工作人员职务侵权 D.污染环境
三、填空题(将正确的字、词填入空格内。每空1分,共6分)
1、西周将故意犯罪称为 。
2、根据我国宪法,全国人大常委会或 有权提出宪法修正案的议案,由全国人大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数通过。
3、 根据我国宪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城市和农村按照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 的组织。”
4、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 处罚。
5、故意损坏文物罪的犯罪对象是珍贵文物和 文物。
6、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并交付标的物始得成立的,是 法律行为。
四、名词解释题(每题3分,共15分)
1、 《大清民律草案》
2、 总理负责制
3、 “遵循先例”
4、 连续犯
5、 复代理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 简述《十九信条》内容的特点。
2、 简述犯罪集团的刑事责任。
3、 简述非法经营罪的客观行为表现。
4、 简述诉讼时效中断及其与诉讼时效中止的区别。
5、 简述职务作品及其归属。
六、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试举我国1982年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特点。
2. 试举例阐述科技的发展对法律内容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