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STYLE__}
在当下,很多时候都可以看到一些名词,比如股市泡沫,楼市泡沫,那么在考研浪潮之下,有没有泡沫呢?又是谁混在大潮中裸泳呢?
在中国教育在线联合微博教育发布的《201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中显示,“"改变学校背景出身,提高就业竞争力"是考研的主要动机,比例超过70%。另一组数据中,比较茫然、还没有作好就业准备以及为就业"备胎",分别达到30%、21%。”
这组数据说明,很多人报名考研,最本质的目的并不是“提高自己的知识文化水平”,而是“撕掉身上的旧标签,贴上新标签,在择业中获得身份优势”,甚至更直接一点的说,很多人就是为了逃避工作。
到这里很多人就会站出来说,能一辈子读书不工作的人根本不存在,最终都是要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所以最终目的只为就业也不为过。这样说其实没有错误,本来现在就是进行社会分工,各司其职。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考研热呢?
//先从主观因素说起
从各种各样的考研目的中,我们归结为几类:
一类是对学术的更深层次追求,不可否认的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本科所学知识近乎到了痴迷程度,考入研究生院校可以进一步研究所热爱的学术。这是研究生最根本的含义,也是最原始的动机。
一类是大众原因,就是更好的就业,诚然近几年“读书无用论”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尤其是一些所谓的成功人士,而实际上大多数人对此都持否定的态度。学历至少是一块敲门砖,假如招聘中明确要求研究生以上学历,如果你拿着本科学历,99%招聘者都不会多看一眼,1%的概率可能遇到了伯乐破格录用。高学历更容易获得好的工作和晋升机会,这不是百分百的事情,但是很普遍。
还有一类近些年比较常见,那就是逃避工作,从幼儿园到大学本科,在校园中待了十几年,对陌生的社会自然而然产生了一定的恐惧,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又已经成为了事实,不如考研,又能提高学历,又能暂时躲避就业问题,多享受几年自由的生活。
最后一类就比较少见了,但是也存在,就是没事找事,工作轻松,时间宽裕,实在是无事可做,那就考研“玩玩”。
我们在这只讨论绝大多数的情况,那就是不论是自愿还是跟风考研,不论考研的原始属于上边的哪一种,在愈发疯狂的考研热下,考研最终是否真的可以提高就业竞争力?
我们首先应该从教育的本质出发,宏观教育的唯一特征是“着眼于人的素质、能力”,而我们讨论考研能否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标准就是,考研最后到底有没有提高我们的素质和能力。
考研如何能提高我们的竞争力呢?
首先考研可以可以改变专业,把我们从本科的专业换到更有广泛的就业前景的专业。高考时填报专业的窘况大家可能都深有体会,很多时候可能根本拿不准是干什么的专业,看名字就填上了,当发现自己不适合这个专业后才发现为时已晚,但是,通过考研就很有可能调整自己的专业,走上人生巅峰。
其次,可以让我们的眼界更加宽阔,同时更加适应社会的进步,在高度社会分工下,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进一步与学习深造,很有必要。
然而,很多时候
事情往往没有那么想当然
遗憾的是,有一些情况可能考研无法更多的提升你的就业竞争力,比如:
过于“功利考研”,整个备考就是突击复习,死记硬背,考上了研究生,平时学习一直处于“半吊子”状态,结果和本科时候一样,到头来“混”了个研究生,什么也没学会。
这些都是个人主观情况,还有一个客观情况就是,考研热以及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带来的就是连年扩招,本科大规模扩招后的结果大家都能看得到,就是部分院校经费跟不上,师资有所下降,少部分院校导师负担过重。
从整个就业的终端来看,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最容易也是相对公平的筛选人才办法,第一个就是学历筛选。
这就形成了一个圈,本科扩招导致本科生人数增加,用人单位为了划分层次,采用985/211院校与普通院校划分,但是逐渐985/211学生也越来越多,用人单位被迫把层次提升到研究生,而学生为了获得优势,大量涌入研究生考试,随着研究生扩招增多,用人单位被迫再次提升入职学历门槛。
这也从客观上逼迫很多人参加考研。
这是主观和客观造成考研热的原因,泡沫肯定是存在,不过没有那么大,但是裸泳的人,似乎是不少。
最后,上边罗里吧嗦说了一堆,其实就想说明,判断读研到底有没有提升竞争力的指标就是:
你的能力是不是随着学历的提高而提高。
如果是,那么恭喜你,你可以继续在深海里遨游;
如果不是,那么你的青春和精力正在荒废。
假如考研浪潮有一日退去,你是裸泳的那个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