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STYLE__}
201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20周年纪念日。这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从1840年开始中国饱受帝国主义的蹂躏和压迫,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浴血奋战换来了今天的独立,又通过共产党人几十年的不懈的奋斗,换来了今天中国的繁荣。在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的同时,大家要思考“香港回归20周年”这个时政热点会从哪几个角度出题呢?学苑教育带大家看看这个时政热点的考试趋势吧!
1、《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部分命题角度
(1)“一国两制”制度
“一国两制”制度考点在毛中特部分的第九章,第九章从考试频率来说不是一个常考的章节,通常涉及到了时政热点时才会有命题。 那么,涉及“一国两制”的有哪些考点呢?
①“一国两制”的提出。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但最早被应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上。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并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在此背景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争取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逐步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②关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需要大家掌握的基本内容
第一,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第二,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2)国家结构问题——如何理解香港的“高度自治”
中国属于单一制国家,单一制国家主要的特点就是国家授予地方的权利,全国只有一部宪法,中央政府享有最高的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但是由于中国的历史国情,受到帝国主义的入侵,破坏了中国的主权,所以为了解决历史的遗留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通过“一国两制”方法来解决历史的遗留问题,因此,香港就具有了高度的自治权。那么这个自治权到底“高度”在什么地方呢?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现行的法律基本不变。可以看出,香港享有的自治权力要大于大陆范围内的自治区,这就是“高度自治”的表现,这些高度自治的权力源于中央政府的授予。
2、《中国近代史纲要》部分命题角度
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部分来考试的话,主要是考查香港被割让的三个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下面我们就依次来学习这三个条约。
①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涉及割地、赔款、五口通商和税款协商。这就使中国主权国家的独立地位遭到了破坏。英国强占香港岛,中国的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除了《南京条约》之外,大家还要掌握另一个中国与英国签订的《虎门条约》属于《南京条约》的附件,通过这些附件条约,英、法、美等国在中国攫取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等许多特权。
②《北京条约》,包括《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是1860年中国清朝政府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北京分别与英国、法国、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半岛、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英法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权益。
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1898年,中国将1860年英国所夺占的尖沙咀以外的九龙半岛的其余部分,即从深圳湾到大鹏湾的九龙半岛的全部,租与英国99年;租期内租借地归英国管辖。
大家要掌握关于割占香港的这三个条约,在《中国近代史纲要》部分比较容易考到,大家要做到心中有数。
3、《时事政治》部分命题角度
时政部分考到的主要是习近平同志在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的讲话,大家熟悉即可。
第一,始终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一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一国”是本,本固才能枝荣。这点仍然强调的要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考点与之前毛中特部分相同。
第二,始终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是特别行政区制度的法律渊源。基本法是根据宪法制定的基本法律,规定了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和政策,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法律化、制度化,为“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践提供了法律保障。
第三,始终聚焦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是香港的立身之本,也是解决香港各种问题的金钥匙。发展主要是指发展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四,始终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香港与内地虽然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是我们要求同存异,体现了哲学中矛盾的观点,我们在解决香港与内地的各种矛盾问题时要用沟通的方法,求同存异,带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种把握对立,建设和谐社会。